瀏覽數量:0 作者:本站編輯 發布時間: 2021-09-14 來源:本站
大慶油田的發現是新中國油氣史上的一項重大成果,其發現和開發,令我國石油在當時能夠自給自足,不但一舉摘掉了我國長期以來被冠以的“貧油”帽子,還為新中國工業發展輸送了源源不斷的“血液”。松基三井是大慶油田最重要的一口發現井,這口油井于1959年9月26日噴出有工業價值的油流,意味著大慶油田被發現的序幕徐徐開啟。在這口井發現之前,我國的地質學家已經在松遼盆地上進行了長時間的地質勘探工作。
我國歷來有“油在西北”的說法,玉門油礦是西北地區的老油田;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于1955年發現克拉瑪依油田,緊接著在柴達木盆地又發現了油泉子、油礦山等小型油田,1958年在青海地區也陸續發現油井,這些油田的發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石油緊張的狀況。但當時西部地區已經探明的石油蘊藏無法完全解決我國的石油短缺問題,且西部地區由于交通不便,原油運輸也存在很大問題。
我國廣大的東部地區是否蘊藏著石油?地質學家們早已作了多方探討。比如1953年,謝家榮在《探礦的基本知識與我國地下資源的發現》一文中,認為“華北平原、松遼大平原下面也都可能有石油蘊藏”。1954年李四光應石油總局蘇聯專家小組組長特拉菲姆克教授的請求,作《從大地構造觀點看我國石油資源勘探的遠景》的報告,認為“華北平原與松遼平原的‘摸底’工作是值得進行的”。1954年,黃汲清、謝家榮、翁文波等人合編了新中國成立后第一張系統全面的油氣遠景預測圖——《中國含油遠景分布圖》,把松遼平原劃為三級可能含油區。
1955年,來自石油工業部、地質部、中國科學院的勘探隊伍齊聚松遼盆地,開始對這一地區進行摸底勘探,結果表明該地區是一個含油遠景極大的地區。1958年,黨中央作出了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決策,從此,中國石油氣勘探的重點逐漸從西部地區轉移到東部地區。1959年4月11日,松遼石油勘探局32118鉆井隊承擔的松基三井在高臺子開鉆,7月20日完鉆,8月29日完井,9月26日原油外溢,經過測試,原油日產高達10.758~14.928噸,由此,大慶油田發現的序幕開啟。
然而,一口油井出油,并不等于整個地質構造出油;一時出油,也不代表能夠長期出油。為了徹底摸清松遼地區的地質構造,用實際勘探數據、理論分析成果向國家和人民證明這個地區的含油遠景,1960年2月,石油工業部決定開展石油大會戰,從全國調集了大量人力、物力,集中力量在松遼地區打一場“殲滅戰”。
1960年5月1日在薩爾圖召開了萬人大會,宣布開始大會戰。從四面八方趕來的人們聚集在“青天一頂、荒原一片”的薩爾圖地區,白天在野外大負荷勘探、鉆井,初期沒有房屋,晚上就在四面透風的帳篷里居住。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以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作者發揚了“鐵人”精神,喊出了“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口號,他們不怕苦累,展現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工作作風。從1960年6月1日,大慶油田生產的原油開始外運,大慶長垣巨型含油構造一步步探明,大慶油田用最快的速度建成了。
1963年12月3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宣布:“我國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人民所需要的石油,過去大部分依靠進口,現在不管是數量上或者在品種上,都已經基本自給了。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大慶油田的發現有重要的經濟價值和重大的科學意義,是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事件,我國石油工業開始了跨越式發展。2019年9月26日,在大慶油田發現60周年之際,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60年前,黨中央作出石油勘探戰略東移的重大決策,廣大石油、地質工作者歷盡艱辛發現大慶油田,翻開了中國石油開發史上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一頁。60年來,幾代大慶人艱苦創業、接力奮斗,在亙古荒原上建成我國最大的石油生產基地。大慶油田的卓越貢獻已經鐫刻在偉大祖國的歷史豐碑上,大慶精神、鐵人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章來源:中國能源網
內容為空!